Monday, July 30, 2007

儒家伦理与东亚现代化(演讲稿)

儒家伦理与东亚现代化
玄武书院 陈勇
2007年7月29日

今天要跟大家讨论的题目是,儒家的价值伦理系统对于中国乃至东亚的现代化进程,起到一种什么样的作用?对于全盘西化论者来说,这个问题的答案很简单,那就是,儒家传统是阻碍中国走向现代化的一切根源,所以五四运动最响亮的口号之一就是“打倒孔家店”。经历一个多世纪的风风雨雨,我们已经不再简单化地来看待这个问题。特别是近几十年来,整个东亚在经济领域全面崛起,有人提出二十一世纪是亚洲的世纪,甚至是中国的世纪。这些新形势使人们不得不重新审思儒家传统在东亚现代化的过程中所扮演的角色。

十九世纪德国一个著名的社会学家,叫马克斯•韦伯(有人把他看作是现代社会学的开山祖师),写了一部在东西方影响都非常大的书,叫<<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韦伯在书中宣称,资本主义之所以率先在西欧发展起来,跟基督教新教所宣扬的伦理价值有密切关系。当然,韦伯并没有把新教伦理和资本主义精神简单地看作是因果关系,而只承认两者之间有选择的亲和性。韦伯认为,基督教经过马丁•路德改革,再发展到后来的卡尔文教派,其教义把辛勤劳动、积累财富等经济活动看作是上帝对选民的召唤,是现世的苦修行为而非为了财富或享乐本身,而且这种苦修行为是信徒成为上帝选民的必由之径。他还认为儒教传统虽然也注重此岸世界,但它缺乏基督新教那样的一种苦修精神,缺乏与现实世界之间的一种紧张关系,因而也无法开出像西欧那样的资本主义精神。韦伯的观点一出,立刻引起激烈反响和争议,许多人提出了尖锐的批评意见。我们都知道马克思的著名论断,即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这个上层建筑包括法律制度、意识形态、宗教文化等等。韦伯的理论框架跟马克思的正好反了过来,即上层建筑也可以反作用于生产力也就是经济基础的发展。这个视角不仅促使人们认真思考基督教伦理与现代化的关系,而且也唤醒不同文化传统的人们对自身的现代化模式进行思考。

实际上,不但韦伯没有把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简单地论述成是一种因果关系,而且即便这种因果关系成立,于我们今天思考东亚的现代化模式却并没有太大帮助。因为资本主义的生产模式在欧洲产生壮大并扩展到全世界,已经被其他各主要文化传统所接受,也就是说,这些被动接受资本主义的地区,不需要再重新去把资本主义发明一次。现在的关键问题是,这些非原生资本主义地区,怎样才能使现代化进程与自己的文化传统成功嫁接,从而找到一条最能适合自己发展的道路。具体来讲,伊斯兰教文化区、印度教文化区、儒教文化区、佛教文化区等等都面临这一同样的问题。近几十年来伊斯兰教文化区蓬勃发展的原教旨主义运动,实际上就是对发源于西方的现代化模式的彻底否定和排斥。当然,儒教文化区对西方的现代化模式基本是全盘拥抱的姿态,于是我们看到了日本的明治维新和“脱亚入欧”运动,中国也经历了洋务运动、百日维新、五四运动等,而最终选择了共产主义,当然这是源于德国并通过苏俄输送过来的一种亚西方现代化模式,而最近三十年我们又重新向所谓主流的西方现代化模式靠近。此外,印度教文化区和东正教文化区也在最近十几年急起直追,似乎找到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与原生文化形态的契合关系。

如果说,日本在明治维新以后的崛起、亚洲四小龙的腾飞、以及中国和越南经济的高速发展,让我们相信儒教文化区也可以成功走上现代化之路,那么这儒家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之间又是一种怎样的关系呢?有的学者甚至追问儒家伦理里边有没有新教伦理那样一种东西,能够催生一种类似“天职”观念的道德使命感来从事于现世工作。普林斯顿大学退休教授、著名儒家学者余英时就认为,中国历史上自唐代的惠能创立禅宗到宋明新儒家的出现,曾经存在一个类似韦伯所说的“新教伦理”运动。其所不同之处在于,“清教徒以入世苦行是上帝的绝对命令,上帝选民必须以此世的成就来保证彼世的永生,新儒家则相信有‘天理’(或‘道’)。但‘理’既在‘事’上,又在‘事’中,所以人生在世必须各在自己的岗位上‘做事’以完成理分,此之谓‘尽本分’。”实际上,虽然相对世俗化的儒家文化传统没有基督教新教那样强烈的宗教伦理,儒家的家庭伦理观念却不乏一种神圣的、近乎宗教般的意义。孔子说:“不知生,焉知死。”由于儒家对“来世”对“彼岸”观念的淡漠,使得生命在现实时空中的时代延续成为中国人追求永恒的一种方式。于是,孝道成为维护家庭秩序的最高道德原则,而家庭的繁荣和延续,则是人生所要追求的终极目标。这也使我们不难理解,为什么“衣锦还乡”、“荣归故里”在中国人的价值观念里占有那么重要的地位。

当然,也有人会说,儒家的价值伦理不但没有催生资本主义的萌芽,而且其义利观严重阻碍了资本主义在中国的顺利发展。孔子不就说过吗,“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君子追求道义,小人追求利益);<<大学>>中不也说过吗,“国不以利为利,以义为利”。乍看起来很有道理,一个国家如果只讲道义、不讲利益,那资本主义还能发展起来吗,国家还能繁荣富强吗?可惜的是,这些人都曲解了儒家的义利观。的确,在儒家传统观念里边,义和利是有本末、先后之分的,当义和利不能两全的时候,儒家所追求的是先义后利、舍利取义、甚至舍生取义的选择。但是,儒家并不否定利的独立价值,相反,却明确肯定利的客观存在和合理性。孔子就说过,“富与贵,人之所欲也”,追求财富和地位,是每个人的愿望。他也说过,“邦有道,贫且贱焉,耻也”。当国家民主自由、繁荣富足的时候,你自己却仍然贫穷卑贱,那就是你自己的问题了,除非你自己愿意追求那样的境界。所以在儒家那里,关键不是讲不讲利的问题,而是怎样处理义与利的关系问题。这义与利的关系,具有两层涵义在里头。首先是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的关系。当二者发生冲突的时候,顾全集体利益就是义,反之就是小人般的“喻于利”。所以儒家讲,“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你穷困的时候管好自己就不错了,但你发达的时候不要忘了为天下人谋福利。“国不以利为利,以义为利”,国家做到了公共的“义”,就是每个人最大的“利”。儒家义利关系的第二层意思,是讲物质利益与道德原则的关系。也就是说,个人追求物质利益的时候,不能违背道义,而要受道德原则的制约。所以孔子在说了“邦有道,贫且贱焉,耻也”之后,紧接着说,“邦无道,富且贵焉,耻也”。也就是说,国家昏庸无道的时候,你却有财富有地位,那绝不是什么光彩的事,因为肯定不是通过正当途径得来的。孟子讲,“富贵不能淫,威武不能屈,贫贱不能移”,说的也是同一个意思。

现在我们面临的迫切问题,已经不是要不要追求“利”的问题,而是怎样追求“利”的问题。从儒家的价值原则来看,就是怎样使这追求利的过程符合义的道德原则。站在国家的角度,就是怎样使经济建设的成就转化为公共的福利,使最大多数的人都得到利的实惠。如果能做到这一点,国家就是做到了真正的义。站在个人的角度,就是怎样避免让利益追逐蒙蔽了你的双眼,腐化了你的道德良知。特别是在今日世界唯利是图、攀比日盛,社会充斥一夜暴富神话的氛围下,要保持一颗平常心、不动心,实在是难能可贵。儒家重义轻利的价值立场,也许正是我们所渴求的滋润心田的源头活水。孔子就十分赞赏他的学生颜回,“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也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颜回真是贤人呀!每次吃饭也就一碗粗食,一瓢冷水,住在简陋的地方,别人都替他发愁,而他自己却乐在其中。当然,箪食瓢饮、安贫乐道的精神境界往往只有少数圣贤人格才能做到。对于大部分的普通人来说,不追求利是不可能的。因此,怎样避免唯利是图、见利忘义、以利害义,则是值得每一个人深思的问题。

Sunday, July 22, 2007

传统文化的现代意义(演讲稿)

传统文化的现代意义

玄武书院 陈勇
2007年7月22日

大家好!欢迎各位来参加玄武书院举办的首次讲座。我谨代表玄武书院全体志愿人员向大家致谢。

今天我所要讲的题目是:传统文化的现代意义。就是说,中国的传统文化对于现代社会的我们来说还有什么意义?这个问题又简单又复杂。说它简单,因为你可以轻易地用一个词来回答:有意义,或者,没意义。说它复杂,你可能会忍不住要问一下,传统文化是指什么?现代意义又是在什么层面上所讲的意义?有的人甚至会质问,都后现代了,还讲什么传统不传统的,真是老古董。我认为,出现什么样的答案都是可能的,因为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往往不曾留意诸如此类的问题。

如果我要说,提倡传统文化是要呼唤中国人的文化之根,传统之根,不要忘了中国人之所以为中国人的根本所在。有人肯定会马上跳起来,说:“我每天说的是中文,吃的是中国饭,朋友圈子都是中国人,上的都是中文网,常常关心中国的新闻。你凭哪点说我不是中国人?”我觉得这个回答是非常有说服力的。是啊,在异国他乡能做到这些方面的,不是中国人,难道还是日本人不成?但是,转念一想,觉得这个回答里面似乎又缺少了些什么东西。如果我们都能以生为中国人为傲,以中国人的行为方式为荣,生活富足安详,精神健康饱满,那又有何求,又有何怨?大多数同胞来到美国,不就是为了寻找更好的机遇,追求更好的生活么?但现实往往并不如理想那么乐观。我们时不时地会叹息,时不时地会郁闷,我们似乎得到了许多,同时又失去了许多。每逢中秋月圆的时候,我们也许会有“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的砰然心动;每当重阳登高的时候,也许会有“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的淡淡哀愁;每当农历新年的时候,都会惦记大洋对岸的亲人放了多少爆竹,吃了什么年夜饭;每当因没有农历而忘掉一个传统节日的时候,也许会有那么一点点懊恼,可能你原本要打一个越洋电话问候亲人。因为在我们的骨子里边,在我们的灵魂里边,在我们的情感里边,除了柴米油盐、家长里短之外,除了房地产、股票、绿卡、工作之外,还有那么一点点微妙的、细腻的、不可言说的东西,这一点点东西便是千百年来的历史、文化、思维所沉淀下来的,不是一时一地就能轻易改变的。

作为中华民族的一员,绝大多数人都会对五千年的华夏文明感到骄傲自豪,毕竟世界上所有的古老文明中一直存活下来的,就只有中华文明一家。在古代,中国人把自己叫做华夏,自视为衣冠礼仪上国,把周边的附属小国叫做蛮夷,觉得他们是未开化的蛮荒之地。直到今天,当许多人谈到亚洲其他国家时,还不经意地流露出轻蔑的姿态,因为觉得虽然我们在近现代衰落了,但瘦死的骆驼比马大,好歹是泱泱大国,世界文明中心之一。因此,当一个不知情的异国友人错把你当作越南人、泰国人、韩国人,或者日本人的时候,你可能会感到不解,我明明是中国人嘛,跟他们不是有明显的区别吗?但当这样的事情一而再、再而三地发生的时候,你可能会感到一丝的无奈和不快。英语里有句成语叫做,"Fool me once, shame on you; fool me twice, shame on me"。<<左传>>里也有一句相似的成语,叫做“一之为甚,岂可再乎?”意思是说,这样的事发生一次已经够多的了,如果再来两次三次,肯定是我出了什么问题。骨子里不管你对其他亚洲国家的人褒也好贬也好,你自己心里最愿意的,还是让人知道你的真实身份。这就叫做文化身份认同。因为你的祖祖辈辈便在这片土地上生息劳作,血液里流淌着这样的文化基因,这是一种与生俱来的、不可剥夺的情感。就如同你从小到大都知道自己是张家的孩子,而绝不愿意被人错当作李家的孩子一样。但问题在于,你怎样让人知道你是张家的孩子而不是李家的孩子,你的脸上又没有写着字。要做到这一点,你只需大声地告诉对方,你不是韩国人或日本人,你是堂堂正正的中国人。但如果每遇到这样的情况你都要费力地宣告一番,你会觉得很累,而你在骨子里知道,中国人之与其他国家人,区别其实很大。有没有一种办法,将这种内在的差别,外在地表现出来,既能以之为骄傲自豪,又能省去自我解释之烦恼?就如同德国人的严谨、法国人的浪漫、美国人的直爽一样,成为一种显而易见的、积极向上的群体识别标志?

许多朋友刚到美国的时候,会遇到这样那样的困难,人生地不熟,交通不便,语言不灵,会产生强烈的挫折感、失落感。但几乎毫无例外,新来的朋友会得到无数认识的人、不认识的人的真诚热情的帮助。这其中,教会对新人的帮助可以说是非常值得称道的,他们投入了大量的精力和时间,却不寻求任何的回报或颂扬。我个人对他们也表示由衷的敬意。有的时候,教会的朋友会顺便向新来的朋友介绍一下教会的各种活动,真诚欢迎他们参加。许多人在方便的时候也会去教会看看,最起码来说可以增长一下见识;也有的人真的就在教会中找到了精神寄托,从此查经、祈祷便成为人生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但是也有不少人,虽然感激教会提供的帮助,却并不认同基督教的那一套世界观、价值观。他们面对教会朋友的盛情邀请,往往不知如何应对,很容易限于尴尬和困惑之中,干脆以断绝来往为了结。还有很多时候,你的美国朋友会很随意地问你的宗教是什么,你也可能会很随意地回答说,我没有宗教。脑袋灵活的人会说,我的宗教是佛教,或者道教,甚至可以说,我的宗教就是吃饭,或者其他任何爱好都可以是我的宗教。答者无心,听者有意。也许你的朋友会露出诧异的神色,也许他/她会盛情邀请你去他/她的教会,也有可能什么表示都没有。但有一点,对于美国普通老百姓来说,有宗教信仰就是有道德理想的同义词,因为在欧美这些以基督教为传统的社会里,道德伦理价值与基督教的教义是紧紧捆绑在一起的。如果没有了宗教信仰,往往就没有了价值观念的支撑,就如当今西方社会的崩克一族、新新人类一样。

有很多中国朋友,信奉客随主便、入乡随俗的古训,认为到美国求发展,也理当归依美国主流的基督教。曾经听说过一个华人牧师这样向他的教友布道:到了美国不加入基督教,就不算真正到了美国。我不知道这是什么样的逻辑,就好像说:到了中国不加入共产党,就不算真正到了中国一样;到了中东不加入伊斯兰教,就不算真正到了中东一样。那怎么解释美国的六百万犹太人?他们在这里已经生息繁衍了几百年,仍然顽强地信仰犹太教,难道他们没有真正到美国?难道他们不是真正的美国人?还有上百万的印度裔、日本裔以及其他少数族裔,他们大多也不信仰基督教,难道也应该排除在美国之外?所以,当下次你的朋友向你传教时,如果你并不感兴趣,你应该勇敢地告诉你的朋友,我有自己的宗教(可以是儒教、道教、佛教或任一宗教)。或者,你也可以说,我没有宗教,但我有自己的价值信仰系统。我知道中国大陆来的大部分人都不信仰宗教,因为马克思的那句名言,“宗教是欺骗人民的精神鸦片”还历历在耳。恩格斯也说过类似的话,“宗教是现实世界在人们头脑中的歪曲反映”。但是如果你拿这样充满火药味的话去回敬人家,肯定会闹得不欢而散,甚至反目成仇。中国有句古话,叫“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受了别人的帮助,能回报当然最好,若不能回报,能在心里真诚地感激,我想就是无可厚非的。但如果你是为了感激别人的帮助、或者放不下情面而加入教会,那就不是真诚的,更远谈不上“涌泉相报”,甚至还不如什么也不做的好。四书中的<<大学>>说:“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就是说,万事万物都有本末、先后之分,如果知道什么为本什么为末,什么为先什么为后,就基本上明白真理大道了。你受了别人的恩惠,以德报德固然好,但你不能轻易放弃你的根本信仰、价值坐标,以作为回报的方式,这实际上是本末颠倒、先后不分。当然,如果你原本就没有信仰,原本就没有价值观念,那是另外一回事,我倒觉得找到基督教或别的任何宗教作为精神寄托是好事。

那么,中国人千百年来的价值观念、道德信仰又是什么呢?这句话可以简单地回答,就在我们的传统里,在我们的文化里,在我们的日用常行里。但我们又似乎感受到浮游无根,心无定所,五千年的文明好像离我们又那么遥远。问题就在于,从鸦片战争开始直至整个二十世纪,中华民族都处在水深火热、国将不国的患难之中,我们的先烈为了救亡图存而义无反顾地把传统文化抛在了一边,而追求最能救民于水火的功利实用之道,于是有宪政主义、自由主义、无政府主义、共产主义等各种学说论调的登台亮相。胡适鼓吹全盘西化,鲁迅号召中国人不要读中国人的书,钱玄同宣称要全面废除汉字,国民党大佬吴稚晖则主张把线装书扔在茅坑中三十年。这些声嘶力竭的呐喊,不可谓不痛入骨髓,也反映出中国在近乎绝望的困境中那沉痛而悲愤的挣扎。无可否认,这些口号与主张放在当时的情景下都是可以理解的。然而,经历了一百多年的波澜壮阔、迭宕起伏,没有一种主义、没有一种主张能包治百病。饭要一口一口地吃,路要一步一步地走。我们曾经不辨白猫黑猫,我们也曾经摸着石头过河。但与之前的一个世纪相比,革命少了,建设多了;口号少了,实干多了。我们甚至有了余暇来重新审视一百年来为人所诟病的传统文化,我们想重新拾起那连同洗澡水一同泼出去的婴儿。五千年不绝如缕的文明自有其生存的智慧在里头,百年的厄运岂能一笔抹煞千年的辉煌。不过,当我们平心静气坐下来整理国故的时候,才发现百多年的悲苦辛酸已经使我们的传统文化所剩无多。当代著名儒学大家、哈佛大学燕京学社社长杜维明就曾将鸦片战争以来的中国文化归纳为五大传统,那就是:一,鸦片战争以来受屈辱的传统;二,以五四运动为标志的反传统的传统;三,马列主义的传统;四,文化大革命的传统;五,八十年代以来的改革开放传统。这五大传统,要么与中国几千年的传统全然无关,要么以千年传统作为直接批判和铲除的对象。因此,杜维明说,从世界文明发展的大脉络来看,受到自己的文化精英狠批乃至彻底扬弃的文化传统,儒家是唯一的。

在一个局外人看来,中国人也许还是千百年来的中国人,一提起中国人,他们就会联想到中文、汉字、米饭、筷子、功夫、太极、风水、针灸、书法、中国菜等等。的确,我们是这些东西的全部,但又远远大于其全部之和。最重要的,我们不是马赛克般的镶嵌,也不是蒙太奇般的拼接。在这浮世绘的下面,我们曾经还有千百年来贯穿一线、不绝如缕的华夏心魂。这就是孔子那“知其不可而为之”的浮士德精神,孟子“当今之世,舍我其谁”的浩然之气,范仲淹“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民本思想,顾炎武“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天下情怀;这也是老子那“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的宇宙大智慧,庄子那扶摇直上千万里的自由阔达心境;这还是六祖禅师惠能那“运水担柴,皆有妙道”的人生顿悟。正是这千百年来生生不息的智慧传承塑造了中华民族的精神意志、道德理想、价值伦常、行为举止、风格气质。华夏精神畅达,则其文明灿烂辉煌;华夏精神衰萎,则其文明花果飘零。眼下,我们正处在自身文明存亡绝绪的关头,虚浮躁动有余,沉郁厚重不足。我们看似有文化热、国学热、祭祖热、海外汉语热,但都是些没有灵魂的空壳。就如同张艺谋的电影,色彩斑斓却浮躁浅薄,集中体现在其最近的<<英雄>>一剧中,试图借鉴<<卧虎藏龙>>的武打场景和技巧、<<罗生门>>的叙事风格和<<七武士>>的武士道精神,但却成了哗众取宠的七色拼盘。黑泽明用镜头表现出了日本民族的心魂,张艺谋却用镜头博得了无聊看客的阵阵喝彩。当然,这不是他一个人的责任,这是我们几代人的责任。

那么,怎样才能重新找回那渐行渐远的中华民族的精神气质呢?我认为,唯一的办法就是重新回到文本中去,回到具体的社会、历史、文化情境中去体会古圣先贤所追求的王道理想、圣贤人格。所以,传统文化不只是唐诗宋词,四大名著,它还包括四书五经、诸子百家、经史子集等纵贯五千年的历史文化总和。当然,物有本末,事有终始,每个人的精力都有限,不可能面面俱到、全面出击,总得有个先后主次之分。在此意义上来说,非研习四书五经不足以了解中华民族传统的精神意志,道德理想。回到标题所提出的问题,以儒家为主的传统文化对于现代社会还有什么意义呢?国内著名的儒家学者蒋庆曾归纳出了以下几点:

首先,传统文化可以安顿中国人的个体生命。因为人类生命的安顿古今中外都是通过特定的文化来实现的,文化的重要功能之一就是通过文化中所体现的超越神圣的信仰与价值来提供生活的意义与安顿生命的无常,离开了特定的文化就不可能存在抽象挂空的超越神圣的信仰与价值。

第二,传统文化可以重建中国人的社会道德。当今中国的社会道德已经全面崩溃,中国处在“一切向钱看”的阶段,改革开放以来所谓全民经商、全民炒股、全民言利、全民发财,全民造假就是这一社会的写照。孟子说“上下交征利则国危矣”,现在的中国道德崩溃、人心败坏的状态是无法维持下去的。

第三,重拾传统文化可以重塑中华民族的精神意志。传统的断裂最直接的后果就是中华民族丧失了自己的民族精神,学到西方的法律制度、科学技术却不能转化为自己的民族精神,结果中国人灵魂四处飘荡,无所归依,中华民族成了一个没有民族精神的民族、一个不知道自己民族文化自性特质的民族。在这种情形下,中华民族就成了一个不知道“我是谁”的民族,一个“精神分裂无所适从”的民族,一个精神上处于“游魂”状态的民族,一个民族内聚力日益弱化的民族

第四,传统文化可以重建中国乃至世界的信仰与希望。从儒学的历史来看,儒学在本质上是希望之学,儒学追求的正是社会和谐、世界大同与宇宙太和的信仰与希望,儒学把人类的希望寄托在人类的良知上。在中国漫长的历史中,儒学为中国人提供了信仰与希望,使中国人的生命存在与历史现实具有了意义,获得了动力。它也必将在二十一世纪为人类寻求后工业时代的出路提供有益的启示和方向。<<礼记•礼运>>开篇便云,“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这正是人类可共同期待的一种大同境界。

在半个世纪以前,当中国处于深重的内忧外患之际,奢谈传统文化不仅是一种麻木不仁,而且是对时代的背叛。三十年代著名作家郁达夫在其小说<<沉沦>>中安排了这样的结局,留学日本的主人公身限困境,凄苦愁绝,最后蹈海自杀。在生命的最后一刻,他发出这样的呼喊:“祖国啊!你快点强大起来吧。我的死是你害的呀!”似乎与主人公的命运遥相呼应,郁达夫本人最后也在印尼被日本占领军枪杀。这便是那个时代的宿命。

在二十一世纪的今天,面临科技理性的膨胀、人文价值的失落、意义的迷失、道德的危机、人际关系的疏离和人与自然之间的紧张对立,儒家传统所关注的不仅仅是对民族文化存亡绝续的忧患,而且是对人本身、人存在的意义、价值及其自我完善问题以及人类文化的前途、命运的苦苦思索,以期在终极关怀的层面重建人的意义世界和精神家园。著名汉学家列文森在其<<儒教中国及其现代命运>>一书的最后讲了这样一个犹太寓言故事:第一代的犹太长老甲为了解决碰到的困难而进行祭祀。他到一个树林里,生起了火并且打坐祈祷,然后得遂所愿。第二代的长老乙又遇到了同样的问题,他也来到树林里的同一个地方,说:我们不知道怎样生火,但我们知道怎样打坐祈祷,于是他的愿望也实现了。又过了一代,第三代的长老也遇到同样的问题,他也来到树林里的同一个地方,说:我们不知道怎样生火,也不知道怎样打坐祈祷,但是我们知道树林里的这个地方,而且这就够了。的确,他也最终得遂所愿。到了第四代,长老遇到同样问题的时候,他只能端坐在城堡中的金椅子上,说:我们不知道怎样生火,也不知道怎样祈祷,更不知道那个地方在哪儿,但我可以把这个故事原原本本地讲一遍。这个犹太寓言讲的就是集体记忆的逐渐消亡。列宁曾经说过,“忘记历史就是背叛”。我们既不能忘记自己民族的历史,也不能忘记全人类的历史。

Thursday, July 19, 2007

玄武书院顾问委员会

玄武书院顾问委员会


陈明
首都师范大学哲学系副教授、中国大陆“新儒家”代表之一、<<原道>>杂志主编

郭兴奎
美国田纳西州立大学艺术系助理教授、<<田纳西时报>>社长

韩星
陕西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教授、儒学-儒教研究所所长、陕西孔子研究会常委副会长

黄勇
美国宾州Kutztown大学哲学系教授、中西比较哲学杂志<<道>>主编

苗传江
北京师范大学中文信息处理研究所副教授

Thomas Selover
加拿大Saskatchewan大学宗教及人类学系教授

唐文明
清华大学哲学系副教授

田海华
四川大学道教与宗教文化研究所副教授

王心竹
中国政法大学人文学院副教授

杨万江
前重庆万县市政府经济中心特约研究员、独立学者、民间儒家

赵宗来
济南大学文学院副教授、儒学研究所秘书长、“华夏复兴论坛”总版主

纳城华人基督教浸信会巡礼

纳城华人基督教浸信会巡礼

为了做问卷调查,今天专门去了纳城华人基督教浸信会教堂(Nashville Chinese Baptist Church),看看他们对五月初所发生的余杰和王怡白宫接见风波有什么看法。没想到我问过的几个人都对此事不知情,最多仅听说过而已,主事的何牧师对此也止于耳闻,因此我觉得没有深入采访的必要。但既来之,则安之,我也顺便参加了全部的主日崇拜活动,并把我的见闻和感想都写下来,权供大家参考。

就我所知,纳城主要有两家华人教会,除了这家外,还有另一家属于圣徒会(The Church of Christ)。上一次我来这家浸信会教堂,还是在2002年远志明来布道,高喊“科学就是宗教,宗教就是科学”的时候。目前这家华人浸信会教堂还是租用的一家较大的美国教堂的部分设施,而且一直在商议购买自己的教堂的事。以前曾听朋友说起过好像花费在两百万美元以上,价格不菲。我看到教会的墙上贴了一张2000年人口统计表,说纳城的总人口是五十五万左右,华裔大概近两千。纳城这几年发展很快,感觉华人人口也有明显增加,现在应该在两千人以上吧。听何牧师讲,平常来这家浸信会教堂的人数在八九十左右,而现在是暑假期间,不少人去了外地或者回大陆或台湾了,所以人数稍微少了一点。预印的节目单上写着参加的人数是67,我实际数了一下,正好五十出头。全部节目加上排练一共历时两个小时左右,之后还有聚餐,儿童、成人主日学等活动。

闲话少说,主要谈几点比较深刻的印象。

第一,教会的开放性。无论是大陆的、台湾的,还是香港的、新加坡的,在教会中都是平等的。除非你刻意去区别,否则大家都是中国人或最起码是华人。当然由于人口比例的关系,主要教众还是由大陆的和台湾的构成。何牧师一家来自台湾,唱诗班好像也是由台湾同胞领衔,其他义工则有很多大陆来的。所有印刷和演示资料都使用繁体字,好像没有什么问题。大家都说普通话,沟通上也没有问题。所以,至少在文化层面上,大家是没有身份认同问题的。我没有见到人谈论统独问题或台海关系,但也许是我没碰上。

第二,教会的平民性。我刚到教堂外边,正好碰上何牧师和他太太。我们此前从未见面,但何牧师夫妇非常热情,主动跟我打招呼,并向我简单介绍了一下教会的情况。当然,我并没有将自己看作研究者什么的,估计何牧师也把我当作一个普通弟兄来看待。教友也来自各行各业,不少是范德堡大学的学者,也有不少是开餐馆的。我想,如果上至教授专家下到贩夫走卒都能在这里找到灵魂的家园,并且平等共处,那它一定是成功的。如果儒教的重建可能的话,最应该强调的就是要走向民间,走向平民百姓。书院不仅是讲学的殿堂,而且更应该是大家交流感想,体悟人生,寻求超越的地方。一句话,放下架子来方有出路。

第三,教会软硬件设施齐备。教堂不大,能容纳一百人的样子,但非常整洁顺眼。讲台,钢琴,打击鼓,键盘,电脑,摄影设备,一应俱全。还有自己的一个小小的网站,非常简陋,但足以提供一些基本信息。教会每周有提前印制的节目单,每年还印一次<<感恩见证集>>,都是教友自己的人生体验。这些都是何牧师自己动手印的。教会还不定期组织一些活动,象主日夏令营等。当然,这一切都是要有金钱保障的。我看到节目单后面印着教友的奉献数目。上周一周的捐款是一千五百美元,募集的建堂基金(买自己的教堂)将近九百美元,而上月一整月的募捐达七千美元,全部的建堂基金已达三十七万美元以上。一个不到一百人的小教堂,竟能募集到这个数目的款项,是非常惊人的。

第四,应对价值冲突和道德沦丧的问题。这几年好莱坞推出了不少宗教主题的大片子。两年前梅尔i吉布森推出<<耶稣受难记>>(The Passion of the Christ),极度渲染耶稣的受难,引起犹太群体的集体抗议和抵制。去年李安的<<断背山>>,也在宗教圈子掀起不小的波澜。今年哈沃德的<<达芬奇密码>>更是引起天主教的全体抵制。我昨天正好和朋友去看了这部电影,感觉其卖座主要还是靠了其争议性。信息量很大,也有很多地方看不明白,但反映了神学界和宗教学界的一些思路,许多还一时难被大众所消化。所以网上有人说,这是犹太人背后的阴谋。我想电影最大的争议在于它瓦解了基督教赖以存在的三位一体说,而耶稣受难的意义则被其家族血脉的传承所取代,所以耶稣也由神子降格(或曰还原)成了犹太教先知一般的人物(圣经里记载了很多犹太先知的家族谱系,包括耶稣本人)。基督徒当然不干了。姑且把<<达芬奇密码>>看作是对<<耶稣受难记>>的绝地大反攻吧。何牧师对此采取的是彻底的道德判断的姿态:“<<犹大>>福音(指最近刚发现整理出来的早期基督教资料)是魔鬼的福音,<<达芬奇密码>>是撒旦的密码。”虽然是回避现实,但对于信众来说却也黑白对错明白无误。所以何牧师的太太说,这些风头过去就好了。可以参考文后所附的“教会宗旨及信仰”。

最后,也是我最想谈的,就是教会怎样保持吸引力。我觉得可以用一个句子来形容就是:寓教于乐(le/yue)。这个乐可以解释成快乐的乐,也可以解释成音乐的乐。整个主日崇拜活动,给我留下最深印象的就是唱诗班带领大家唱赞美诗。这个印象以前就一直存在,不管是去真实的教会,还是看电视布道。每当这个时刻,你真有一种忘乎所以、全然投入的感觉。当然,组织技巧还是要有的。本浸信会教堂基本上把年轻小伙漂亮姑娘都网罗进了唱诗班,台下众人不管是唱还是跳都有劲。何牧师本人就有两个如花似玉的千金,大女儿学神学,二女儿学音乐,算是传道世家。这次主日活动就是老二弹钢琴。另有一个帅小伙司职打击鼓手,效果更是锦上添花。主讲在讲道的过程中,以及大家唱赞美诗的时候,都由电脑把重要经文和歌词打在墙幕上。堂后有人专职摄影。另还有一个唱诗班的小伙子在主讲人讲道的时候同声翻译,但好像是在练习,因为周围都是中国人。当然,布道以后大家要多少捐一点钱,吃饭的时候也要多少交一点钱,没有钱教会也无法维持下去。何牧师一家在我看来,好像收入并不丰厚,不仅全家四口人都参与了教会日常工作,而且老大为上神学院,还专门印制了传单,号召大家捐款。儒教的重建,我一直认为书院是重点突破口。但书院要长期正常维持下去,在讲经的基础上开展一些寓教于乐的活动,我想基督教的成功经验是一定要借鉴的,一定要吸引年轻人。是象基督教牧师那样有专职人员呢,还是由大家抽业余时间来共同维持,都是值得思考的问题。

附:纳城华人基督教浸信会“教 会 宗 旨 及 信 仰”

如 本 会 章 程 所 述 : 我 们 相 信 全 部 圣 经 六 十 六 卷 , 均 为 神 所 默 示 , 绝 对 正 确, 完 全 无 误 , 是 信 仰 与 生 活 最 高 准 则 , 兹 简 述 如 下 :

1. 我 们 相 信 昔 在 , 今 在 , 永 在 之 独 一 真 神 , 乃 圣 父 , 圣 子 , 圣 灵 三 位 一 体 , 宇 宙 万 物 是 他 造 的 , 也 靠 他 而 立 ;

2. 主 耶 稣 是 神 的 独 生 子 , 从 圣 灵 怀 孕 , 道 成 肉 身 , 藉 童 贞 女 玛 利 亚 所 生 , 他 本 身 兼 有 完 全 的 神 人 两 性 , 作 人 和 神 的 中 保 , 他 为 人 的 罪 被 钉 死 在 十 字 架 上 , 流 血 完 全 了 神律 法 的 要 求 , 并 且 肉 身 从 死 里 复 活 , 升 天 ;

3. 圣 灵 是 将 基 督 真 理 启 发 与 人 , 是 安 慰 、 帮 助 、 教 导 信 徒 的 保 惠 师 ;

4. 救 恩 是 唯 靠 主 耶 稣 基 督 为 罪 人 而 死 , 他 流 血 的 功 效 一 次 成 全 了 永 远 得 救 的 根 源 ;

5. 教 会 为 基 督 召 设 , 使 信 徒 得 以 共 同 崇 拜 , 举 行 礼 仪 并 广 传 福 音 。

2006年6月4日(星期日)

玄武书院首次会议议程

玄武书院首次会议议程
(2007年7月7日)


一、与会成员自我介绍,互相认识。

二、陈述玄武书院之建院宗旨和建设规划。

三、讨论常设聚会地址及时间。

四、讨论经费筹集问题。

五、书院的注册登记问题。

六、书院的研习、会讲等制度安排。

七、讲习教材、资料问题。

八、儒学及传统文化网站介绍。

九、建立自己网站的可行性。

十、选举书院骨干人士、委员会名单等。

十一、七月份活动安排。

有关儒学及中国古典文化网站

有关儒学及中国古典文化网站
(仅据我个人所知拟定,遗漏在所难免)


1。国学网站:内容最丰富,囊括经、史、子、集。其“国学论坛”高手云集。
www.guoxue.com

2。孔子2000网站:收集了大量有关儒学的文章、信息和学人介绍。
www.confucius2000.com

3。原道网站:有关儒学儒教的信息、文章。“儒学联合论坛”时有激烈争论。
www.yuandao.com

4。华夏复兴网站:民间儒学学子聚集、切磋的场所。与学界风格不同。
www.hxfx.net

5。全球读经教育交流网:王财贵先生在台湾办的读经网,惠及数百万儿童。
http://yp719.et.cyu.edu.tw/cgi-bin/leobbs.cgi

6。中国先秦史网站:有关先秦历史、典籍、考古方面的信息和文章。
www.zgxqs.cn

7。简帛研究网站:最新出土文献的整理和发布,尤其是郭店楚简和上博楚简。
www.jianbo.org

8。中国古籍全录:大量电子古籍可免费下载和打印。
http://guji.artx.cn/

9。乾元国学圈:大量国学名师的博克文章。
http://news.china228.com/zt/zt11/

10。农历网:介绍中国农历民俗,各种传统节日、节气、物候等。
www.nongli.com

玄武书院首次会议简报

玄武书院首次会议简报
(2007年7月7日)

“七七”芦沟桥事变七十周年之际,美国田纳西州纳什维尔市玄武书院在范德堡大学校侧的小龙公园成功举行了第一次碰头会。与会人士共达十五人,分别来自纳城的范德堡大学、田纳西州立大学、费斯克大学以及其他一些非高校单位。他们是:丁和平,王晓霞,左朝,陈声松,陈勇,杨光勇,张明志,张万其,岳素格,柳丹,施德堂,郭兴奎,郭明生,袁兴无,戚小伦(按姓氏笔划排名)。有数名志愿人员因故未能与会。会议原拟定对以下议程进行讨论:一,与会成员自我介绍,互相认识;二,陈述玄武书院之建院宗旨和建设规划;三,讨论常设聚会地址及时间;四,讨论经费筹集问题;五,书院的注册登记问题;六,书院的研习、会讲等制度安排;七,讲习教材、资料问题;八,儒学及传统文化网站介绍;九,建立自己网站的可行性;十,选举书院骨干人士、委员会名单等;十一,七月份活动安排。因时间有限,而且少数人有事先行离去,会议只来得及讨论前六条。正式会议进行了约一个小时,加上会后自由交谈,一共持续了约有两个半小时。

由于是第一次会议,而且在仓促之间举行,大部分议程的讨论没有实质性的结果,但在很多问题上大家达成了共识。关于书院宗旨,(研习和传播儒家价值义理、弘扬中华传统文化、提携华人道德情操、振奋华人精神气质),还有待进一步明确。常设聚会场所和时间尚没有确定。场所准备先从范德堡大学校内想办法,需要跟中国学生学者联合会取得联系。聚会时间则初步定为周六的早上或傍晚。经费筹集问题,<<田纳西时报>>创办人郭兴奎先生提供了非常有益的经验。首先是会员费,初步定为每人五十美元,学生会员费则全免。其次向中国大使馆文化处申请文化活动经费,虽然额度不大,但于书院的前期运转非常重要。再次是向田纳西州政府申请少数民族文化活动经费,数额不详。最后是向本地华人工商界募捐,能筹集到多少基金也是未知数。所有筹资活动都需要在书院登记注册以后才能进行,因此下个星期的首要任务就是到州政府去注册(注:7月9日书院已经办好了注册登记手续)。

关于书院的研习、会讲等制度安排,许多人提供了非常宝贵的意见和建议,对大家的启迪很大。首先是读经的问题。书院原本计划在七月份进行<<大学>>的讲读,但很多人觉得不能操之过急。有朋友表示,虽然觉得传统文化有很多优秀的地方,但不知具体优秀在哪里。认为书院应该先搞一些比较概括性、全景式的介绍,使大家信服研习传统文化、服膺儒家价值观念能带来切实的好处。有不少朋友是去过教堂、带着对基督教的失望和疑虑而来的。特别值得一提的是袁兴无先生,对中国传统文化保持着深刻的同情和敬意,也提出了很多宝贵的建议。大部分与会人士的共识是,中国传统文化与基督教是非常不同的。儒家传统强调对人性的信心,与基督教原罪论是完全不同的进路。王晓霞女士在国内是搞社会学的,专门研究中国社会人际关系背后的传统价值理念,因此对书院研习活动应该多作些贡献,值得大家期待。

两点感想。一,儒家四书五经以及其他经典文本的阅读不能操之过急,需要一步一步来。原本计划七月份讲读<<大学>>,现在看来要向后挪。二,前期需多搞一些文化普及性的讲座,每次可专讲一题目。我的初步想法是,每周聚会一次,头一周为文化专题讲座,第二周则为国学常识普及和适量的经典阅读。

玄武书院成立暨诚招志愿者

玄武书院成立暨诚招志愿者

亲爱的大纳城中华同胞及中华文化爱好人士:

值此炎炎盛夏之际,经过长期酝酿的田纳西州纳什维尔市玄武书院即将正式宣告成立。它是北美首家以研习和传播儒家价值义理、弘扬中华传统文化、提携华人道德情操、振奋华人精神气质为宗旨的现代书院。本书院乃非营利之公益事业,秉持自愿参加、来去自由、无偿开放的原则,热烈欢迎大纳城地区华人同胞和中华文化爱好人士的积极参与和支持。

众所周知,书院是传统中国社会最重要的民间教育和教化机构。它创立于唐末,兴盛于两宋,其自由讲学和论辩风气孕育出了二程、朱熹、王阳明等儒学宗师,使宋明理学成为继先秦诸子百家之后的一次真正的文艺复兴。虽然明、清两季民间书院逐渐被官府控制,沦为科举考试的工具,但其在传播儒家价值义理、宣扬道德伦常观念、培养民风民俗方面仍然作出了巨大贡献。随着清末民初引进西方教育体制、改书院为学堂以及废除读经教育,民间书院作为主流教育机构正式退出了中国的历史文化舞台。五四运动的全盘西化浪潮以及后来的共产主义,更是彻底否定了中国的传统文化,儒家学说被贴上“封建礼教”的标签而扔进了历史的垃圾堆。二十世纪于中国是多灾多难的世纪,也是一个极其无奈悲哀的世纪,中华民族为了救亡图存而毅然决然地牺牲了传统文化,号称五千年文明的华夏子民竟然成了无根的“游民”。然而,“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二十一世纪的炎黄子孙已经抬头作人,我们不仅要昂首挺胸地面对未来,也应该信心满满地审视过去。民间书院作为正规的教育机构也许永远退出了历史舞台,但其作为谈经论道、德行修养和文化寻根的场所必将浴火重生。基督徒有自己的教堂,穆斯林有自己的清真寺,佛教徒有自己的寺庙,犹太人有自己的会堂,唯独中华同胞却没有自己的书院,骨子里曾经浸润着的仁义礼智信等传统价值观念也渐行暗淡下去,我们有如行走在黑暗中,急切地盼望着光火。孔子曾曰:“文王既没,文不在兹乎?”孟子亦云:“彼一时,此一时也。五百年必有王者兴,其间必有名世者。”我们更要勇敢地吼一声:“当今之世,舍我其谁也?”

“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玄武书院不仅志在传播有关中国传统文化的学问知识,而且更注重弘扬包括儒家在内的中国传统文化中优秀的道德伦理价值理念。众所周知,儒学所讲究的是践履之学、德性之知,而并不留意于见闻之知、知性之知。<<大学>>曰:“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因此,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是儒家义理中修己成人、兼济社会的不二法门。与基督教的原罪论观念不同,孔孟一系的儒家传统坚信人性本善,“人皆有不忍人之心”,人皆有“恻隐之心”。因此,以人性价值为核心建立起来的儒家信仰系统是人文的、入世的、道德的,它以对人性的自信为出发点,以人性的完满为归一,不需要原罪的救赎,也不需要末世的吓阻。尼采说:“上帝死了。”虽然叛逆,但那还是接着基督教的话语来说的。在儒家那里,“上帝”或“天”从来就没有扮演过什么角色,也不需要扮演什么角色。“子不语,怪、力、乱、神。”儒家要向二十一世纪证明,在文化多元的世界里,我们不甘心缺席。

根据现有条件,玄武书院拟初步开办以下研习班:国学常识普及;四书五经讲读;中华传统文化欣赏;古代汉语基本知识。由于书院尚属草创阶段,现招募各类志愿人员。书院计划每周聚会一次,每次根据情况开展各个课目的研习。目前聚会地点待定。

所有志愿人士和有意参加书院活动人士,敬请直接发电邮了解更多信息:
yong.chen.1@vanderbilt.edu

也可直接致电垂询:615-424.2286;615-430.7666



恭祝 夏安!

陈勇 敬上
2007年7月4日


附注:玄武书院发起人陈勇先生出生于中国大陆四川省,1994年获得中国人民大学文学学士学位,2003年获得范德堡大学宗教学硕士学位,2005年获得范德堡大学宗教学博士学位,2005年至今任教于范德堡大学东亚研究系。陈勇先生的研究方向为儒家传统在现代社会的功能与价值,尤其偏重于考察儒家在现代社会的宗教性重构。陈勇先生精通中英文及古汉语,对国学之经、史、子、集四门类均有涉猎,现已通读儒家<<十三经>>,于儒学义理考据方面均有心得。